活着
本文最后更新于:2025年9月25日 下午
一直以来早有耳闻这本书,对它的认识是一本书写穷人的苦难史,所以不忍心读,但我认为还是有必要读读,读完不由感叹,造化弄人,人与人之间的因缘际会,都被一双无形的大手规划着。先不说主人公福贵的一生,我倒是对其所处的时代颇为感兴趣,从民国末年到新中国土改,接着人民公社运动,大炼钢,再到文化大革命,都可以从这本书中窥探一二。
福贵,出生在一个家有百亩田地的富裕家庭,得祖上荫庇,娶得一个城中店铺老板的掌上明珠,生的一女一男,女曰凤霞,男曰有庆,所谓妻贤子孝,家庭和睦。岂料浪子性情,染上嫖赌,龙二作套,输了家产。幡然悔悟,为时已晚,浪子回头,重新来过。少爷褪去丝绸,下地成了佃农。日子虽苦,却也凑合。几年过去,父亲在一次出恭中逝去,自此成了家中顶梁柱。又几年,母亲疾病缠身,一日赶去城中请大夫,兵祸来袭,恰逢国民党抓壮丁,这一去便是几年。回来时,凤霞不语,竟是因为一场发烧,成了又聋又哑。母亲早已回归土地,所幸妻儿仍在,恰逢新中国土改,得五亩土地,夫妻合力,儿女帮闲,日子也过得蒸蒸日上。不久,为了跑步进入社会主义,开始了人民公社,大锅饭模式,集体劳作,集体吃饭。吃到无粮可吃,无肉可食,然后又分灶吃饭,“自身是温饱的第一责任人。”风平浪静之时,神之手又开始拨动了起来,有庆竟然在一场献血中事故中死去,想去手刃仇人,却发现是当壮丁时期的生死患难的春生,如今成了阴差阳错成了县长,只好放下仇恨,埋葬爱子。如今痛失一子,只剩下了凤霞,奈何凤霞又聋又哑,未来的着落又成了夫妻俩的忧愁。幸亏,有个城里干搬运活的的歪头王二喜不嫌弃,此人憨厚老实,秉性贤良,颇为孝顺,不失为一个良配。但是,神就看不过幸福,就喜欢搞破坏,凤霞在生孩子中死去,留下了苦根,苦根却吃东西噎死了,王二喜在一次意外中身亡。老伴最后也不久病逝,最后只剩下了一人独活于世,与一头老牛作伴。
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笔力雄厚,第一人称叙述,毫无违和感,阅读轻松流畅。就好像我本人,正在听福贵这么一个人正在讲述他跌宕起伏的一生。这个余华笔下虚构的人物,真真切切穿越了虚拟的屏障,在现实中留下的烙印。多少年之后,每当有人看到活着这本书时,福贵又将再一次活了起来。
福贵,这个名字起得挺有意思的,比较的俗气,但直通达意,这不就是我们为人在世所追求的?一生平安无灾,生活幸福惬意。 但这个世界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(目前是这样,永远都将这样?),大部分人都不能够实现真正的“福贵”,都是祸福参半,更有甚者,苦难连连。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之中,比“福贵”还“苦”的人们数不甚数。我不愿意与别人的“苦难”作比较,而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安慰,得到在这个残酷的世界活下去的勇气(吃苦论,比较论,努力论,统治者的谎言)。我想真正的活着,真正作为一个人去活着。对于自己所逝去的时光,能够如福贵般讲述的如此清晰就可以了。但目前来说,留存在我记忆中事件,少之又少。
福贵为何遭受这样的变故之后还能活着,这或许和他与生俱来的性情有关,在败光家产之后,虽然有寻死的念头,但还是一番挣扎之后,叫家里兜底,这就是底气,有家里的百亩良田和房屋,让他觉得好死不如赖活。如果他生在贫穷之家,还能这么负债,恐怕早去见药儿子,绳儿子了。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,对个人性情的塑造至关重要,就算未来遭遇到了一些变动,也不容易走上绝路,就算暂时的落魄,今后也可能“东山再起”,所以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更有优势,这是不可忽视的,现在的我们的都是祖上曾经富裕过的,这样的说法也不能不说是错的。想起我的一个收租的同事,那是乐天派,那种自信与我相反。
福贵的一生的“苦”的吗?这个得由福贵自己回答了。但至少,我们是不愿意遭受与“福贵”同等的境遇。我想福贵的最后是大彻大悟了,已经是到达了佛陀菩萨境界,也就是得道了。这与悉达多得道的方式有些不同,悉达多是主动的入世,而福贵是被“苦难”造就得道,一个主动的追求,一个是被动的得道。但结果都是相同的。福贵的“道”是人间之道,是“圣人”之道。而悉达多的“道”那已经是已经脱离红尘了,是佛陀之道。
福贵也曾“少爷”了一把,天伦之乐,妻儿作伴,相互守护,这么一看,也算不枉此生了。
活在当下吧,感受自身,真正为自己“活着”。